《軍武次位面》作者:大伊萬 根據《環球時報》援引美國媒體消息,9月20日,在美國空軍協會航空空間網絡會議上,美國空軍負責軍備采購的部門負責人安德魯亨特對外界宣布: 作為美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B-21“突襲者”戰略轟炸機,將在2022年12月份左右,正式對外界進行公開展示,并在2023年年初的某個時段完成首飛。但是目前,該機于2022年年底進行公開亮相的細節“還在商討之中”。 B-21對美國空軍的重要性 對于B-21型戰略轟炸機即將亮相,毫無疑問,代表著美國在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制中邁出了重要一步,且有可能很快就會對印太地區的局勢造成比較實際的影響: 從第一個方面來說,我們之前就提過,美軍在B-21型戰略轟炸機的開發工作中,采取了非常特殊的“數字模型系統工程”開發方式。這種開發方式一改新機型開發過程中,首先進行分系統測試,然后裝機聯測;完成地面測試后進行試飛,試飛進行空中聯測聯調,經過漫長的試飛工程后,通過國家試飛鑒定才能完成型號定型的工作。 而根據美軍實施的“數字模型系統工程”,在分系統進行裝機實測之前,項目開發方已經通過數字工程模擬“搭建”了一個類似于B-21的運行工況環境,進行測試的分系統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模擬B-21在空中試飛時的運行工況。未來這一系統裝機后,可以大大提高原型機的設備完備程度,部分分系統設備甚至不用測試即可完成定型,目前整套設備已經通過“前置開發”的方式完成了。 因此,從B-21型戰略轟炸機的開發周期來看,估計會呈現出前期開發周期較長。但是,進入到原型機生產階段后,開發周期驟然提速,可能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試飛定型,隨后轉入批產,甚至出現“一邊試飛一邊批產”、“一邊試飛一邊試用”的狀態。從美國空軍公布的、說目前已經有6架B-21型原型機在同時生產,估計美軍對B-21型戰略轟炸機的試飛周期要求極高,對B-21的系統成熟、可靠性則是志在必得。 盡管在今年年初遭遇過一次項目拖延,從“2022年年中首飛”拖延了整整六個月,但是總歸沒有像美軍的高超音速武器計劃一樣,一拖就拖上個一年兩年,無非是從2022年年中拖延到了2023年年初而已。在突破了首飛的瓶頸后,估計B-21的開發周期會驟然加速,我們可能很快就能看到它出現在印太地區。 從第二個方面來說,B-21型戰略轟炸機的首飛、可能很快就加入印太地區美軍戰略空軍作戰序列,對咱們是有實實在在的影響的。畢竟目前,印太地區的美軍戰略轟炸機,要么機型太老,要么數量太少,多少都是有些不敷使用的,很難符合美軍作戰學說和作戰想定里遂行“海空一體戰”的作戰要求。目前印太地區的美軍轟炸機,主要有兩個型號: 一是邁諾特的B-52H型戰略轟炸機。該機已經準備再度進行延壽,將使用通用電氣的F-140GE發動機(CF-34-10型發動機的軍用版本),延壽之后的掛載能力有所提高,最重要的是航程大大加強,據說提高了40%以上; 二是巴克斯代爾的B-1B型戰略轟炸機。該型機正在進行技術改造,主要是釋放位于機身下方的幾個掛架,可以多攜帶幾枚AGM-158C型空射反艦導彈。 但無論是B-1B還是B-52H,從裝備性能上還是戰術運用上,其實都不太好用: 首先是B-1B型戰略轟炸機。該型戰略轟炸機實在是有點老,且由于是變后掠翼因此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一直有問題,美軍這么多年來一直就想著把B-1B給趕快退役。只是單純是因為沒有可替代機型,加上西太平洋攻勢反艦作戰的任務繁重,所以才頂著沒有給它退役; 其次是B-52H型戰略轟炸機,這飛機比B-1B還要老,大多數飛機都是大伊萬的父親那個年代制造出來的。現在給它換裝F-140GE型發動機,完全是老黃瓜刷綠漆擱這裝嫩……當然該機的航程很遠,換裝新發動機之后幾乎可以繞地球半圈。 但無論是B-1B還是B-52H,這兩款飛機都不具備低可探測性能。如果防守方有比較完備的早期預警、態勢感知系統,尤其是可以派出航空母艦、在主要威脅方向上建立比較強大的防空攔截線前出索敵,B-1B和B-52H型戰略轟炸機想要達成比較大的攻擊突然性。也許之前還算可以,但現在已經是比較困難的了。 何況,B-1B和B-52H,這兩款飛機的裝備數量都有限,出動率也不高。B-1B目前美軍一共裝備有60余架,而B-52H則裝備有76架,兩種飛機的妥善率據稱都是剛剛超過了50%。加上關島安德森基地的保障能力有限,更加之考慮到戰時彈道導彈火力對關島基地的壓制,估計戰時美軍日出動的B-1B和B-52H也就不到60架次。 如果選擇從更遠的希卡姆聯合基地或美國本土直接出發,估計這出動架次會更少,說是直接腰斬都不為過。話說美軍要搞大國對抗,結果這大國對抗就靠這100多架沒啥隱身性能的老轟炸機。以每天30到60個架次的速度出動,這個看起來,怎么看都不像是大國對抗的樣子,屬實是有些丟人現眼了。 B-21即將亮相的意義 而B-21型戰略轟炸機的加入,多多少少能夠改善美軍目前在西太平洋、或者說印太海區的尷尬現狀: 一是該機是正兒八經具備隱身性能的戰略轟炸機。當然美軍除了B-1B和B-52H,還有21架具備低可探測性能的B-2A型戰略轟炸機。但B-2型戰略轟炸機在美軍的核戰略學說中是空基核力量的基石,是萬萬不可被用于遂行進攻性航空制海作戰這種戰術級任務的。 與之相比,B-21型戰略轟炸機,算是B-2的一個向下兼容的型號。既可以承擔空基核力量的戰略性任務,又可以取代B-1B和B-52H,承擔航空制海等戰術任務。且該機的低可探測性能確保了它在部署到西太海區時,被相關國家早期預警系統、尤其是艦載早期預警系統探測到的概率大大下降,實施航空制海的攻擊突然性和戰場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。 二是B-21型戰略轟炸機應該是一種“自成體系”的裝備。目前美軍在印太地區的航空制海作戰體系,光靠B-1B和B-52H是沒戲的,需要諸如P-8A和RC-135W系列戰場偵察和監視飛機進行目標搜索,為B-1B和B-52H進行目標指引。而這些機型的部署往往比較靠前,在戰時是很容易被反介入體系首先打掉的節點,連ISR(態勢感知)節點都沒有的情況下,B-1B和B-52H的局就很難湊起來了; 而B-21不一樣,它本身既具備低可探測性能,又具備比較強的ISR/ELINT(態勢感知/電子情報信息收集)性能。根據美軍的設想,B-21甚至本身就具備比較強的ECM/ESM(電子戰)能力,這幾個性能融合起來,B-21完全可以使用先導機進行穿透式的態勢感知,為后繼的打擊機指示目標。這對于改善美軍目前在西太海區態勢感知節點脆弱的現狀,這意義顯然非同尋常。 三是B-21的裝備數量還很多。美軍一開始打算采購100架B-21,后來又大大提高了采購數量,據說目前的采購數量已經到了150到200架之間。如果未來美軍真的裝備了這么多的B-21,再加上原本就有的、已經延壽了的B-52H,即使美軍后續放棄全部的62架B-1B型戰略轟炸機,美軍的戰略轟炸機機隊數量也將從目前的160多架,上升到250架甚至300架之多,達到冷戰后的最大值。當然幸運的是,目前B-21還沒試飛,離形成數量規模還有點兒遠。 咱們的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 最后,提到了B-21,相信很多人又想到了咱們的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。尤其是前段時間連美國媒體都在盛傳,說我們的戰略轟炸機可能要亮相,結果鬧哄了一陣子之后又沒有新消息了。 其實大伊萬認為吧,對于中美兩國空軍來說,戰略轟炸機目前的地位不太一樣。美軍是真的全指著戰略轟炸機來作為主要的火力輸出端,對亞太地區的主要假想敵搞航空制海作戰的。畢竟,它的LRHW和CPS(高超音速導彈項目)已經全部拖延,這種情況下戰略轟炸機對美軍的優先程度非常高; 而對于我們來說,我們的主要火力輸出端,不是空軍的轟-6K型轟炸機,而是火箭軍的彈道導彈。畢竟,空軍的轟-6K型轟炸機的打擊半徑是比較有限的,在戰時前出第一島鏈很困難,因此只能在岸基航空兵的火力掩護下承擔輔助性的打擊任務。 從這個角度看,咱們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需求,沒有美軍這么迫切,自然而然,完全可以等到B-21真正出現之后,咱們看看這到底是個何方神圣?傳說中的一機多用,自成體系到底能不能行得通,再來決定我們自己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構型。因此,大家就接著等下去好了。 2015年諾斯羅普·格魯曼公司B-21的廣告宣傳片,怎么有點眼熟呢?很難不懷疑是不是同一家CG制作承包商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