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,《新聞周刊》的一份核打擊模擬報告擺在世人面前:用美軍最強大的B-83核彈,分別轟炸中國、俄羅斯和朝鮮三國首都。眾所周知,核武器這種特殊的存在讓不少國家都“談核色變”,作為目前人類發明出的最具殺傷力的武器,任何風吹草動總能引起一陣騷動。 《新聞周刊》的這份模擬報告的數字令人窒息:一枚B-83核彈的威力達到120萬噸TNT當量,相當于60顆廣島原子彈的破壞力。在莫斯科上空3319米引爆,137萬人瞬間消失,374萬人重傷,核輻射籠罩1400平方公里。在平壤,132萬人將喪生,110萬人受傷。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,是對生命的肆意踐踏。 在今天,核武器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大炸彈。B-83配備了精確制導系統,可以實現多種引爆方式。正因為核武器的可怕,因此核防護技術也在飛速發展。中國的地下核防護工程網絡綿延數千公里,中西部的戰略后備基地深藏大山,構成了堅實的防護屏障。 1964年10月16日,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上空綻放。這朵蘑菇云不僅打破了核大國的壟斷,更開啟了中國核威懾的新紀元。隨后的氫彈試驗、東風系列導彈研制、核潛艇下水,讓中國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核打擊體系。有了這些防御武器,我們才能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。 在核政策上,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。核力量始終保持在最低水平,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,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。中國人的友好向來都是直白的,說到就能做到。反觀某些國家,動不動就把核按鈕掛在嘴邊,把核威懾當作政治籌碼。 信息時代給核威懾帶來新的挑戰,社交媒體讓核威懾信號傳播更快,但也增加了誤判風險。一條推特可能引發連鎖反應,一則假新聞可能導致戰略誤判。《新聞周刊》的核打擊模擬引發軒然大波,恰恰反映了這種信息化時代的脆弱性。 人工智能可能影響核指揮決策,高超音速武器縮短了核打擊預警時間,網絡戰可能癱瘓核控制系統。新時代的戰爭比的是科技,更是多維度、立體化的防御和攻擊。科技改變了人類,也讓人類走在了懸崖邊上,沒有哪個國家愿意輕易發動核戰爭,因為那意味著毀滅。 歷史告訴我們,核威懾是一把雙刃劍。美國城市同樣在中國的核打擊范圍內,這種相互確保摧毀的能力構成了戰略穩定的基石。但如果濫用核威懾,就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。就像一個裝滿火藥的房間,任何一個火星都可能引發爆炸。 核軍控形勢日趨嚴峻。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將到期,新的軍控談判舉步維艱。太空軍事化、網絡戰等新領域的競爭,使核裁軍變得更加復雜。國際社會需要建立新的對話機制,防止核軍備競賽失控。 維護核和平不是一國之事。大國之間需要加強戰略溝通,建立危機管控機制。核威懾不應該成為危險的政治工具,而應該是維護和平的最后保障。面對《新聞周刊》這樣的挑釁性核打擊模擬,國際社會需要以更理性的態度應對。 未來的世界需要新的核安全觀。在保持必要核威懾的同時,各國應該致力于減少核風險,推進核裁軍,最終實現無核武器世界的目標。這需要核大國以身作則,需要國際社會齊心協力,更需要每個人對和平的珍惜。 從廣島的廢墟到冷戰的對峙,再到今天的核威懾新態勢,人類在核陰影下走過了漫長歲月?!缎侣勚芸返暮舜驌裟M,不應該成為危險的戰爭游戲,而應該成為警醒世人的提醒:核和平來之不易,需要我們共同維護。 如今的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大國博弈日趨激烈。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,維護核和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。各國應該摒棄冷戰思維,不把核威懾當作政治工具,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 核威懾既不是兒戲,也不是籌碼。它關乎人類生存,關乎世界和平。面對核挑戰,我們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氣,而不是魯莽和冒險。只有各國攜手合作,才能避免核戰爭的災難,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。 這不僅是核大國的責任,更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。
|